当前位置:投资>正文

护好耕地“大熊猫”

发布时间:2023-08-15 13:40:02来源:经济日报

一场雷阵雨过后,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田野里的玉米愈发油亮挺拔。玉米株下,仍可看到一些散落的尚未完全腐烂的上一季秸秆碎段。

“这就是我们近些年探索的、以秸秆覆盖还田少耕免耕栽培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。”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说,这种耕作技术不仅增加了土壤有机质,还有效减轻了风蚀、水蚀对黑土地的影响。

多年来,由于重用轻养、过量施用化肥等因素,我国黑土区的土壤有机质一度下降较快。“梨树县春天多风,一场大风就能把田地剥一层皮,雨水多了就容易冲走坡地的土壤有机质,黑土地变薄变瘦,可持续利用面临挑战。”王贵满说,2007年,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来梨树县做黑土地保护研究,在梨树镇高家村建立了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。


(资料图)

“那时,王贵满想在合作社一块225亩的‘破皮黄’地块做保护性耕作试验。”梨树县康达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青魁说,那块地当时土质贫瘠,就赌一把试试看了。

按照王贵满等技术人员的指导,那年秋天,杨青魁在收割玉米的同时,把秸秆粉碎铺在地里,像是给黑土地盖上了一层棉被;第二年春天耕种时,他不翻地、不起垄,开着免耕播种机在铺满秸秆的地里播种。起初,村里人也不理解,可是这样耕种几年后,杨青魁的这块地变得松软了,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都增加了。

“16年的保护性耕作,加上相应的农机作配套,‘破皮黄’地块种植的玉米秸秆全都还田,黑土层厚度已由当时的四五厘米增加到现在的约40厘米。”杨青魁说。

王贵满表示,本地探索的秸秆覆盖还田、少耕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,减少了土壤扰动,有利于蓄水保墒、培肥土壤、减少侵蚀、改善土壤生物性状、稳产高产、节本增效等,是黑土地保护的一种重要方案。拥有耕地总面积393.9万亩的梨树县,如今已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达285万亩,基本实现适宜推广地块全覆盖。

吉林省是农业大省,黑土地保护对于该省粮食增产和生态安全意义重大。数据显示,吉林省黑土地耕地面积9811.01万亩,其中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7202.4万亩,占全省耕地总面积64%,贡献了全省80%左右的粮食产量。

为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一“耕地中的大熊猫”,吉林省近年来不断加强工作力度,成立由省委书记、省长任双组长的粮食安全工作暨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,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;把7月22日设立为“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”,在全国率先出台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实施意见。近日发布的《美丽吉林建设规划纲要(2023—2035年)》(征求意见稿)提出,以提高耕地质量、保障粮食产能、促进黑土地资源永续利用为核心,坚持“种”“养”结合,全过程保护好、利用好黑土地这个“耕地中的大熊猫”。

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说,2021年4月,吉林省政府会同中国科学院依托东北地理所率先启动实施“黑土粮仓”科技会战,经过两年多的全力推进成效显著。

“2022年,吉林省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,在全国处于较好水平。”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、厅长张旗威表示,将加快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,奋力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显著跃升,努力打造美丽中国吉林样板。(经济日报记者 马洪超)

分享到

相关内容

关于我们|广告服务|人才招聘|联系我们|法律事务

Copyright © 2014-2017 www.gpyk.net All Rights Reserved

版权所有 2014-2020 股票月刊

联系邮箱:315 541 185@qq.com